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框架

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元素,具有代表性、传承性、社会参与性和历史感的特征。在全球范围内,保护和传承非遗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法律和政策重点之一。以下是一些国际和国内法律框架以及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和措施:

1. 国际法律框架:

1.1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

该公约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旨在保护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公约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措施、国际合作等原则。

1.2 其他国际公约和协定:

一些其他国际法律文书也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文化多样性公约》。

2. 中国法律框架: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

该法于2011年颁布实施,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措施、管理机构等内容。

法律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认定和保护程序。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管理办法》:

该办法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申报、审定、公布和管理等具体措施。

2.3 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制定了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

3. 其他措施和机构: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各国和地区制定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3.2 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机构:

许多国家设立了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机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调查和研究工作。

3.3 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资助: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通常会资助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推广项目。

结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框架涵盖了国际、国内的法律和政策文件,以及各种相关的措施和机构。这些法律和机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持,也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共同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佩希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