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它承载着无数家庭对健康的期望,也维系着整个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安全,2016年山东非法疫苗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公众心中炸开了一道深深的伤口,也让社会各界开始重新审视我国药品监管、冷链运输以及基层医疗等多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事件概述
2016年3月,山东省警方破获了一起特大非法经营人用疫苗案件,经调查发现,自2010年以来,庞某卫(原济南某医院药剂师)及其女儿孙某非法购入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18个省市,涉案金额高达5.7亿元。
这些非法疫苗的来源十分复杂,一些是从正规渠道购买后流入非法市场,另一些则是通过不法手段从国外进口再在国内销售,而庞某卫等人之所以能够长期从事这种非法经营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利用了疫苗流通环节中的漏洞,按照规定,疫苗需要严格的冷链运输和储存条件,以确保其效力不受影响,但在非法经营者手中,疫苗往往被随意存放,没有经过应有的冷链保护就流向各地的诊所、接种点等。
三、危害分析
(一)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对于接种者来说,注射了这些未经规范冷链处理的非法疫苗,面临着巨大的风险,疫苗可能失效,正常情况下,疫苗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保存,活性成分才能保持稳定,一旦脱离冷链,疫苗中的有效成分可能会分解或变性,导致无法产生预期的免疫效果,这意味着接种者以为自己获得了针对某种疾病的免疫力,但实际上仍然处于易感状态,一旦接触病原体,就很容易患病。
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加重的情况,疫苗本身是一种生物制品,其安全性建立在科学的研发、生产、运输和储存基础上,非法疫苗由于缺乏质量保障,可能含有杂质或者变质产物,在接种过程中容易引发过敏反应、局部红肿、发热等不良反应,并且这些反应的程度可能会比合格疫苗更为严重,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威胁生命健康。
(二)对公共卫生的危害
从宏观的公共卫生角度来看,非法疫苗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国家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疫苗接种是构建群体免疫屏障的关键手段,如果大量不合格疫苗流入市场,那么原本应该逐步建立起的群体免疫将会出现漏洞,像麻疹、百日咳等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如果有一部分人群因为接种了无效疫苗而失去了免疫力,就会使这些疾病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增加暴发流行的可能性,进而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
(三)对民众信任的破坏
这一事件严重打击了民众对疫苗安全的信任,长期以来,人们将疫苗视为健康的守护神,相信政府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能够提供安全可靠的疫苗接种服务,但山东非法疫苗事件却让许多人陷入了恐慌和迷茫之中,家长们不敢轻易给孩子接种疫苗,担心孩子成为下一个受害者;成年人也开始对自己的疫苗接种经历产生怀疑,这种信任危机不仅影响到疫苗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国家整体公共卫生政策的推行,如扩大免疫规划等工作可能会遇到更大的阻力。
四、暴露的问题
(一)监管漏洞
1、流通环节监管缺失
在疫苗的流通链条中,存在多个监管薄弱环节,对于疫苗批发企业的资质审查不够严格,一些企业虽然取得了合法的经营许可,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却没有遵循相关法规要求,违规操作难以被及时发现,监管部门对基层疫苗接种点的监督力度不足,很多接种点分布在偏远地区,监管人员数量有限,难以做到全面覆盖式的检查,这就使得非法疫苗有了可乘之机,能够悄无声息地流入这些基层医疗单位。
2、冷链监控不到位
冷链是保证疫苗质量的重要环节,但现实中冷链监控却存在诸多问题,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全国性冷链监测系统,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冷链信息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冷链设备故障、断电等情况,而现有的监管方式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这些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一些小型物流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可能会在冷链运输环节偷工减料,这也增加了疫苗质量风险。
(二)基层医疗管理混乱
1、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在疫苗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着知识和技能上的差距,部分医护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培训,对疫苗的特性、保存要求以及正确接种流程等不够熟悉,这不仅可能导致疫苗在接种前就已经受损,也可能在接种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从而影响接种效果。
2、疫苗采购和库存管理不规范
一些基层医疗单位在疫苗采购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可能存在与非法供应商勾结的情况,疫苗库存管理也比较混乱,没有做好详细的出入库记录,无法准确掌握疫苗的数量和批次,为非法疫苗的混入提供了便利。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
尽管我国有相关的药品管理法律法规,但在针对疫苗这一特殊药品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于非法经营疫苗行为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难以形成强大的威慑力,与非法所得相比,违法成本过低,这使得一些不法分子愿意铤而走险,对于涉及疫苗的各个环节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在出现问题时容易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不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和责任追究。
五、应对措施与建议
(一)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1、完善监管制度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疫苗监管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经营疫苗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使其远远超过违法收益,从而有效震慑潜在的不法分子,要明确各个监管部门的职责范围,避免出现监管空白和交叉重叠现象,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于监管失职的部门和个人要严肃追责,确保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2、强化流通环节监管
加强对疫苗批发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准入审查,定期对其运营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确保其具备合法的经营资格和良好的信誉,建立全国统一的疫苗流通追溯平台,实现从生产企业到接种者的全程信息化管理,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时跟踪每一支疫苗的流向,一旦发现问题能够迅速定位并召回问题疫苗,加强对基层接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接种点,要加大抽检频率,确保其按照规定储存和使用疫苗。
(二)提升冷链保障水平
1、推广先进冷链技术
鼓励研发和应用先进的冷链技术和设备,如新型保温材料、智能温控系统等,这些新技术可以提高冷链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减少因温度波动造成的疫苗质量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等方式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冷链设施,降低冷链成本,提高冷链保障能力。
2、加强冷链监测管理
建立完善的冷链监测网络,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冷链信息共享,在运输车辆、储存仓库等关键节点安装温度传感器等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温度数据,并将其上传至云端平台,监管部门可以随时查看冷链运行情况,一旦发现异常能够立即采取措施,确保疫苗始终处于适宜的温度环境中。
(三)改善基层医疗状况
1、加强人员培训
加大对基层医疗人员的培训力度,制定专门的疫苗管理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涵盖疫苗专业知识、冷链管理要求、正确接种方法等方面,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培训考核机制,只有通过考核的人员才有资格参与疫苗管理和接种工作。
2、规范疫苗管理
督促基层医疗单位严格按照规定采购疫苗,选择合法合规的供应商,建立严格的疫苗出入库管理制度,详细记录每一批次疫苗的信息,包括名称、批号、有效期、数量等,定期盘点库存,确保账物相符,防止非法疫苗混入。
(四)重塑公众信任
1、积极信息公开
政府部门要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公布疫苗安全监管的相关信息,包括查处的非法疫苗案件、改进的监管措施等,通过官方媒体、官方网站等渠道发布权威信息,增强透明度,消除公众疑虑,也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于公众提出的关于疫苗安全的问题给予认真解答,建立起与公众沟通的良好渠道。
2、开展科普宣传
开展广泛的疫苗科普宣传活动,让公众了解疫苗的重要性、原理以及正确的接种知识,可以通过社区宣传、学校教育、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对疫苗的认知水平,告知公众如何辨别正规疫苗接种点,引导大家选择安全可靠的接种机构,共同维护疫苗接种的安全环境。
山东非法疫苗事件是一次沉重的教训,它提醒我们疫苗安全关系到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权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提升冷链保障、改善基层医疗和重塑公众信任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让疫苗真正成为守护人类健康的坚实盾牌。